首頁 遊戲資訊 談星識小錄

談星識小錄

【這是小說《行星儀軌》的一段創作談。原文發表在豆瓣評論區。】

上市一定時間後,本人作為作者來整點活。

相信很多讀者朋友看到回目中英文不嚴格對應,心里也是懵的,其實這個是為了調節寫作狀態而玩的一些小花活。看到讀者在[書評]里註解了一下,我也手癢,自己在這兒列一下,供讀者一笑。

基本上都是倆詞組一個小短語,帶點統一的節奏感和韻律。之前有讀者老爺說想讓我解釋一下文中所謂的梗或彩蛋,我覺得沒什麼必要。也只有這些英文回目可以解釋一下,因為這些是過於私人,甚至是游離在文章之外的東西。

那些科學科技的可以解釋一下,彩蛋能帶到的就帶,帶不到就算了,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即插即禱,惡搞自「Plug & Play」電子遊戲機的即插即玩。也許對應的是打開書就讀,也許對應的是女主搖骰子遊戲,都可以。

出自聖經《啟示錄》,通行的版本翻譯成「獸的印記」。永生重工在動物基因層面上的改造。

這章角馬被麻翻然後建模頭像的玩法,也算是獸印里提到的「要給那受刀傷還活著的獸作個像」吧。

武士老爺從網上(男主的網)來到現實,來和你面基啦。

「搭乘員」這個名字其實是指入山懸鏡的刀比正常尺寸短。二戰的時候有所謂的搭乘員刀,是為了讓日本人在坦克和飛機里也能帶刀,而設計的短款佩刀,也就是所謂的「脅差」。

入山懸鏡不是一個很正經的日本人名字,是生造縫合的。其實是出自《抱朴子》:「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已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

這章講了一些深空的結構設計,很多元素是和腦的解剖學相關的,因為他們掌握著這顆星球的大腦。

「邊緣系統部」的來源就是一個腦解剖的名詞,包括有杏仁核、海馬回、扣帶回等結構(具體包含哪些也一直在變,因為是人為定義的邊緣)。和情緒、行為、長期記憶等等腦功能有關系。

邊緣系統在三腦理論里大致對應中間那一層,也就是這部小說里的「古猿腦」。

上世紀日本「明和電機」樂隊的樂器「無意義機械 (Nonsense Machine)」。

純搬運一些介紹:

「明和電機」最初的確是一家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曾為松下和東芝等公司代工真空管。這家公司建立於1969年,在十年後的1979年由於石油危機而倒閉。社長土佐家的兩個兒子土佐信道(弟弟)和土佐正道(哥哥)從小在工廠環境中長大,對於機械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兩人在1993年以藝術團體的身份重建「明和電機」,決定將對機械工程和藝術的熱愛融合在一起,以機械工廠的形式來做聲音和表演藝術。

談星識小錄

也算是一種裝置藝術吧。

但這里想指的,完全就是那群無差別掃射的武裝人事經理。

這倆我放一塊說吧!涉及一些新理論,多說幾句。

大腦是「身」與「心(意識)」的交界面,但是我們只要一去探討身-心二元的交界,就會發現大腦的位置有點尷尬。因為你很難說它到底是偏向於「身」的一方,即把大腦皮層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來處理,還是偏向於「心」的一方,即更強調大腦🧠功能性,是所有認知過程的代稱。

類似的,文中的「感知質」也是典型的交界面問題。其實感知質在真實世界中是否存在根本不影響人類的行為,但要假設「意識」可以在神經元的物質基礎上錨定,就得琢磨到底是什麼構成了意識和物質的交界,而這又影響了我們究竟應該把大腦看成意識的「發生裝置」,還是「接收裝置」。

現實中有很多理論都在討論這些問題,這部小說中參考得比較多的是綜合信息理論(iit),認為意識其實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內稟屬性,就像粒子必然擁有自旋和電荷一樣,只不過它的測量方式和這些外在的屬性不同。因此一個系統的意識(比如人類、機器人、無脊椎動物……的主觀感受),是和它所感受的事物所具備的因果屬性(比如明暗、快慢、顏色……)等完全相同的,這些屬性。不過,iit 還是給每個可能具有智慧的系統設置了一個反映智慧程度的值,用φ來表示,這個值越高就代表意識的程度越高。

*是不是有點像「感知質濃度」。

當然,這個理論也還有兩個比較大的問題,一是很容易導向泛靈論,二是φ算起來時間復雜度太高了,換句話說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只能估算這個指標,所以只能在科幻小說里用「諦聽」來實現……

「哲學殭屍」甚至也可以視為同一個問題。一個不存在內在感知、自我意識,只靠物質的因果屬性來做各種行為的人類,還是不是人類,你又怎麼證明自己不是這樣的人類?

文里面強行用感知質濃度把兩者區別開,是因為看到丹尼爾·丹內特有一次提到哲學殭屍得具有遞歸的自我表徵能力才會足夠像人,這個就是安全通道那個無限鏡子小裝置。我揣測哲學殭屍和人類的真正區別就是動用這種無限遞歸的時候非常耗能,或者「能不能通過大腦耗糖量的差異來辨別沒有自我認知的哲學殭屍?」

即便不是討論純理論,在日常生活中身-心交界面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承認身體會影響心智,強調心理不可以單獨剝離開來看,並且在實踐中已經開始用身體來間接解決精神問題,例如調整身體的姿態可以影響性格,或者用河北派形意劈拳來減少焦慮。小說里有不少人其實是在欺騙大腦的,比如離身化記憶收容術,比如這一章的瀨魚,設定里她在輞川有被有錢人虐待的經歷,這也是她後來不得不改造自己才能在這個世界活下來的起因。和離身化記憶收容一樣,她選擇了虛假的大腦感知,擁抱的是更深沉的痛苦和麻木。

兩人的觀念立場截然相反,就像禪宗公案雙方辯經一樣,他們對決的距離就是公案的距離。編輯老師幫我翻譯成「心之距」。

吃茶的時候發現里面全是嗑出病的。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這很羅馬!古羅馬的除憶之刑,抹掉一個人在歷史上的存在痕跡。在科幻小說里我們有技術手段來做到這種事情,並且不只是靠在千年蟲刪庫,而是在記憶層面直接抹除。這是消除埃薩埵斯影響的一種必要的技術手段。建立正確的集體記憶!

這個沒什麼值得一說的。

預測誤差理論是卡爾·弗里斯頓的理論,認為大腦針對一個事件的發生,會先暗中生成一個預測,在接受到這個事件的實際感知時,會和這個預測比較,生成一個誤差信號,然後用這個誤差信號來自我調整,這樣,生物的本能就是讓意外越來越小。所以有個形容是大腦從不活在當下,而是不斷地靠預測未來而活著,是一個「貝葉斯機器」。

如果這個貝葉斯機器出了問題,可能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在這個框架里,就是要麼對未來的預期出了問題(比如因為種種遭遇導致預測總是趨於悲觀、過分期待的落空等等),要麼是自我調整預期的機制出了問題。不過這個是我的粗淺理解。

預測誤差理論被弗里斯頓統一到「自由能最小化原理」里面,這也是預測誤差理論的物理基礎,往前可以大致追溯到亥姆霍茲和吉布斯。概括一下就是,自組織系統會傾向於使自身的自由能最小化,而生命、智能更是如此。所以大腦要做的要麼就是修改預測,要麼就是去發揮主觀能動性,指揮身體去改造這個世界,使世界接近預測,這樣就能趨近於自由能最小化。

在物質層面,預測誤差是靠神經遞質實現的,比如靠多巴胺的獎賞迴路來驅動,使預測誤差能夠運轉起來。(來自舒爾茨等人的研究,也參考了機器學習的原理)

這個也就是千年蟲的工作原理。

流星余跡通訊(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也是現實中存在的,是一種利用氣象來通訊的技術。

現實中,因為地球有木星、月球等天體保護,能形成可供通信的流星余跡並不多,也不好預測,所以用於軍事、應急、長期的環境監測等等。但是我設想中菲星比較蠻荒,闖入大氣層的外來物體會多一些。地外的人造天體也能起到一定的預測作用。

計算質(Computronium)是MIT 的Norman Margolus 和 Tommaso Toffoli 提出的一種虛擬的,代表計算能力的假想材料,可以感知周圍的鄰居並根據固定規則排列自己。Jean-Marie Lehn認為生物有機分子也可以具有這種性質,並且在自下而上的組裝中表現了出來,她稱之為「可編程物質」。

在這里想指的是施一寓發現的,能用 Psycho 提供的方式在大腦突觸中形成的量子運算單位。

大腦里的量子效應這個方向,現在的研究也有很多。不過在現實中,大腦是「量子機器」這個說法,只是承認大腦內有很多隧穿、糾纏等量子效應,並且和意識活動有關,還沒有證據表明它就完全像Google量子計算機那種量子比特一樣編程和工作。

「行星兄弟會」的登階之路。

數論派瑜伽有點物質-精神二元論的意思,在他們的典籍里,原初物質就是Prakrti,原初精神就是 Purusa。

他們認為,物質的Prakrti無法感受,所以必然存在 Purusa。不過這里物質是變化的,服務於精神。這些物質已經具有產生知覺和情緒的自性,但知覺和情緒必須要有一個相對應的Purusa 來接收,並且協調這些經驗成為一個整體。最終,數論派瑜伽希望Purusa 能通過 Prakrti 達到完全的解脫。

嗯,還是很像綜合信息理論……

全球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是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神經障礙表現,比如平衡感差、口齒不清、完成精細動作困難等等,此時的菲星在千年蟲看來就是這樣的情況。

耶路撒冷綜合征就不用多說了!

「類組裝體」是近幾年來的技術。

在此之前是類器官,簡單理解就是在培養皿中養出活的細胞和組織,來模擬真實器官用於研究,比如養一團神經元,排成一個球來當作大腦。

類器官能實現真實器官的一些功能,但還是缺乏組織內部的微環境,也缺乏不同細胞和不同器官之間的互動、缺乏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等。把不同的類器官在體外組織起來,就成了類組裝體,比如把肌肉的類器官和大腦的類器官組織起來,就可以觀察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之間的作用。

這樣憑空出現的一團外表望之不像生命的濕軟組織,卻擁有近於生命的功能,這就是千年蟲和菲星被黑天之心驅動後產生的那些奇異生命,比如本章里看似椋鳥的東西。菲星本身也即將會稱為類似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給Psycho的人造肉。

談星識小錄

量子香巴拉,反派一方對量子態文明的想像。

不過,這章的大雲無想劍倒是需要提一下,來自《大雲無想經》。《大雲無想經》是北朝佛經,唐武周的時候,又似與武則天宣傳的彌勒下生信仰有關,有人認為根本就是武則天牽頭的偽作。其敦煌寫本為羅振玉所藏,偽滿時期,他在旅順蓋了一座「大雲書庫」,日本投降後被蘇軍劫掠,又被人民政府搶救。到了數年前,前豆瓣用戶、P 大武協老社長、河北派形意拳傳人、空間物理學博士西山有一次夢到它是一種劍法流派,叫做「大雲無想劍」,由一個日本頭陀所傳。我看著是好的,就和西山商量拿來用在兩部作品里。另一部是《與豬西行》。

不知為什麼,中國科幻作者普遍習武,因此時常會在中文科幻作品里見到不合時宜的肉體格鬥場面。

最後三章的中英文題目,其實是分子生物學最基礎的實驗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三個步驟,用來在實驗室擴增基因序列用的。

變性 | Initial Denaturation

加熱DNA到95℃,讓DNA鏈氫鍵斷裂,世界越來越無序。

退火 | Primer Annealing

冷卻反應物,讓DNA重新組織起來,就像加工金屬時候的退火那樣。

延伸 | Extension

世界繼續生長,但我們的故事到了結尾,只能對各人的命運有所延伸了。

另附一個贊美 PCR 的歌曲,很古早的東西了[【生物學】Bio-Rad – The PCR Song(PCR之歌)(中字)]()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