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一次性廢話

近兩個月以來,我去了很多地方旅行,看了不少博物館。對我而言,走進當地博物館的常設展廳,跟隨著琳琅滿目的文物走過千百年的歷史是了解當地文明血脈流傳的最好方式。無論是展窗前面對文物時那一瞬間的心潮澎湃,還是參觀前後對細節資料、歷史背景甚至是文物軼事的調查、預習和回味,都能讓人受益匪淺。

無論從集聚規模還是展品規格而言,擁有全中國最棒的博物館資源的,正是腳下這座養育我多年的城市——北京。小學時代的我跟著家里人幾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知名的博物館,但時光荏苒,當時過於年幼無知的我如今什麼都沒能記住。成年後的我因此產生了「把小時候看不懂的博物館看個明白」的強烈沖動,這也是如今我頻繁參觀各處博物館的動力來源。

寫下這篇博物館筆記的目的是記錄參觀時的直觀感受,並對聽到的講解及文物歷史背景和趣事進行梳理,以便我後續學習回味。之前我選擇以發機組的形式做筆記,但圖文分離讀起來還是太不舒服。所以之後無論長短,大機率都會以文章形式繼續更新了。

當然,這條筆記誕生的直接原因是我參觀了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對於它所展示的歷史厚重而言,九張圖片是遠遠不夠用的。小時候它翻修了很多年,只在很久以前得見它一面,如今能以它作為博物館筆記系列的開端,真的讓人感到十分榮幸。

先疊個甲,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博物館觀眾,絕非歷史或考古專業的從業者,對於博物館里展示的一切只是出於愛好在緩慢學習中。筆記中有關文物的大部分內容基本都來自博物館的說明文字、官方自媒體和其他書籍,部分個人表達則需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有意見或者不對的地方請一定在評論區勘誤,感謝各位。

閒言少敘,下面開始吧。

古代中國:最優秀的常設展覽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常設展覽是博物館的根基和靈魂,我近期參觀過的博物館都有著或是圍繞重大考古發現,或是展示這片土地曾經存在的古代國家,或是以當地通史為核心設立的優秀常設展覽。比如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曾世家」「楚國八百年」、河北博物院的「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戰國雄風-古中山國」,這些常設展覽地域特色鮮明、文化氣質獨特,只是走進展區就好像能聽到楚歌陣陣,看到燕趙風骨,令人流連忘返。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核心與靈魂同樣也體現在一個常設展覽上,它的名字簡單質朴,就叫「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它只占了國博展區面積的四分之一,卻讓我花了五個小時才囫圇吞棗地看完,遺漏之處俯拾皆是。原因很簡單:它以王朝更迭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為脈絡,展示了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換言之,它展示的是中華民族的上下五千年,僅用五個小時,怎能看完五千年?

也因為如此,本篇筆記將僅以「古代中國」這個常設展覽為主軸,按照官方在展區中設置的八個時期,算是簡繁有別地記錄下我在看見這些國寶級文物時的個人想法和它們所承載的故事。

遠古時期

1.鷹型陶鼎(陶鷹鼎)

年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出土地點: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剛進入展廳,第一件令人矚目的展品來自約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這一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中國分布地域最大也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其一大特點就是製作精美的彩陶器,幾件最有名的都在國博這里。

這件陶鷹鼎最大的特點是其活靈活現的動物造型,講解文介紹為『器型飽滿粗壯,整體結構簡潔,體積感很強,後攏的雙翼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顯得威風凜凜,桀驁兇猛』。在史前文明的圖騰崇拜中,鷹是「威權、權威、威猛」的象徵,但以如今的審美眼光看來,作為容器的功能性要求賦予它那粗壯圓潤的體態反而顯得它有些呆萌,與其說這是只鷹,反而更像只可愛的鴞。有趣的是這件文物是農民兄弟在犁地的時候刨出來的,並不知道是文物,拿回家做了好久的雞食盆,後來聽說這附近挖出了遺跡才反應過來,拿去捐獻給國家的。

2.人面魚紋彩陶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出土地點: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

半坡文明是早期仰韶文明的代表,這件人面魚紋彩陶盆也是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彩陶,因其在歷史課本上的超高出鏡率,它成為了遠古時期展區的大明星,觀眾們雲集至此紛紛打卡合影。

雖然它的器型是陶盆,但並不是作為器皿用來裝水或是糧食的,而是一種特定葬具的一部分。在半坡文明中,當部落有兒童夭折時,人們便把夭折的孩子放置於陶瓮中,以瓮為棺,以盆為蓋,並且在陶盆上繪制招魂紋飾,埋藏在部落附近。這件文物上的人面魚紋彩一說象徵著部落巫師請魚神附體,為亡魂祈福,所以這件文物的實際用途是埋葬亡童的瓮的蓋子,還挺讓人意外的。

3.玉龍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出土地點: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

紅山文化距今有5500年左右,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龍題材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件文物整器由墨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梭形細目,鬣鬃飄舉,卷尾有力,軀體捲曲若鉤。雖無角、無肢、無爪,卻極富動感。周身光潔造型生動,雕琢精美」,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其具體用途尚不明晰,大多猜測為祭祀禮器,中國探月工程的標志也是以它為原形設計的。

今年是龍年,國博特地把這件文物從「古代中國」挪到了「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展出,還未走進展區就能看到它被放在喜慶的大紅展櫃里,旁邊的音響循環播放著「春節序曲」,頗有種我家附近的商場舉辦新年活動時展出了一個塑料復製品的錯位感,還挺讓人哭笑不得的。

「遠古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新石器時代,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目前休展,這次沒看到)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渦紋四系彩陶罐(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象徵,被譽為「彩陶王」)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玉琮(新時期時代,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禮器)。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夏商西周時期

特別提示:我認為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的八個小展區中,展出文物科技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綜合水平最高的展區,其中展出的青銅器件件是重量級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最優勢的藏品類型就是青銅器,如果來參觀一定要重點參觀這里。

1.後母戊鼎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商

出土地點:1938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

無論對歷史、考古和青銅器是否有了解,大部分中國人應該都聽過它的名字。它曾被命名為「司母戊鼎」,印在歷史書上被一代又一代人稱呼了五十年。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最初為它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認為「司母戊」即「祭祀母親戊」。直到1976年婦好墓出土了形制、銘文、鼎身上的紋飾都與此鼎極其形似的「後母辛鼎」,學者們才推斷此鼎上的銘文是「後」字的反寫(金文反寫的現象很常見),象徵著被祭祀者「王後」的高貴身份。因此推定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王後戊而作的祭器。當然,即便如今大鼎已經更名,關於它到底是「司母戊」還是「後母戊」的爭論仍未止息。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作為已知中國古代出土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重832.84千克,它「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形制巨大,雄偉莊嚴 ,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聽國博的講解員說,這尊大鼎上的「饕餮紋」,實際上和神獸饕餮完全沒有任何關系,它更標準的叫法應該是「獸面紋」,中部豎起的鼻樑和眼睛是獸首,兩側的是身體則是當時的工匠以將獸左右對剖來體現立體的表達方式。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這是一件影像無法記錄其震撼的文物,只有真正置身前直視這尊大鼎,你才能感受到到它攝人心魄的美。它就像是一顆巨大的金屬心髒,被從大地里發掘出來,赤裸裸地擺放在這里,那沉甸甸的重量即使隔著玻璃也能感受到。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用銅與火將它鑄成,如今它攜著千年的風塵在展台中心沉穩地脈動著,那心跳聲里有直達上蒼的祈禱、有載歌載舞的呼號、也有金鐵交擊的鏗鏘。在漫長的歲月里它深埋地底卻見證了一切,如今它已經成為我們文明的心髒,依舊承載著我們這個文明的重量。

也許是離得近的緣故,後母戊鼎給我帶來的震撼是要超過當時在鄂博參觀曾侯乙編鍾的,它大概就是此次參觀中我最愛的一件文物。

2.四羊青銅方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商後期

出土地點: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

在我目前看過的青銅器里,論大氣磅礴、國之重器則無出於後母戊鼎,論臻於極致、巧奪天工則無出於四羊方尊。講解文寫它「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居一隅,莊重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方尊的邊角飾長扉棱,用以掩蓋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並用線刻、浮雕、圓雕技法,鑄造工藝精湛。」我自己沒有什麼金石功底,自認是完全看不出青銅器設計的好壞的,但四羊方尊恰是那種精巧細致、美到你覺得和其他青銅器的設計水平有斷檔差距的文物,真的很難想像當時的人們有這樣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審美水平。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羊方尊的經歷,它在湖南被當地農民姜氏兄弟挖掘出來,後歷經多次倒賣。在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省銀行內遷時,裝載運輸四羊方尊的車輛不幸遭到日機轟炸,這一國寶當場被日本侵略者炸成了20多塊。建國後,國內文物修復大家張欣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日夜研究,將它修復如初,可尊的口緣部分始終還缺一塊殘片,原來竟是當時的姜氏兄弟發掘時鋤掉了一片,被他們有意識地留存起來,1976年,經湖南省博物館千方百計查找尋覓後,姜氏兄弟將殘片捐給國家,這件國寶方得完整。

3. 「利」青銅簋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西周

出土地點: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

如果說後母戊鼎是以其巔峰的青銅器鑄造水平代表了青銅器的「科技價值」,青銅四羊方尊是以其超絕的藝術設計和細節加工代表了青銅器的「藝術價值」,那麼西周利簋毫無疑問象徵著青銅器負載的「歷史價值」,它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該器腹內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雖然簡短,但卻記載了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武王征商。

千百年以來,開辟八百載周王朝的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因缺少實物證據遲遲不得證明,歷代學者根據各類有關記載推算出的年代前後有40種之多,橫跨110餘年。而西周利簋上的33字銘文徹底解明了這個問題,其銘文為: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利簋銘刻的「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 」明確記載了「武王征商」的牧野之戰發生在「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此處「歲」的含義仍有爭論)。 天文學家依據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清晰計算出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得益於這一天文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著名的「牧野之戰」終於有了明確可證的絕對年代。作為目前武王征商的唯一實證,利簋所提供的重要年代依據印證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記載的具體史實,在夏商周斷代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價值與意義非凡。

2012年,《國家人文歷史》邀請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專家,在國寶中做思量、權衡、取捨,盤點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時,將利簋作為青銅器的代表選入其中,至此,利簋有了鎮國青銅器的美名。

4.「盂」青銅鼎(大盂鼎)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西周 周康王時期

出土地點:相傳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禮村

這件大鼎因作器者為西周康王之臣盂而得名,之所以被稱之為「大盂鼎」,是因為和它一起出土的有一件「小盂鼎(已佚)」。它與毛公鼎、大克鼎都出土於晚晴時期,被稱為「海內三寶」。

這件鼎出土後,曾被當做禮物送給當時的陝甘總督左宗棠,後被他轉送於他有恩的金石大家、侍讀學士潘祖蔭,此時潘家同時擁有「大盂」「大克」兩鼎,被世間稱為「海內三寶、獨有其二」。懷璧其罪,潘祖蔭逝世後,後人將兩件大鼎帶回蘇州老家,晚清、民國官僚以各種手段向潘家索要大鼎均不可得,到了日寇入侵,蘇州淪陷時,潘家後人將兩鼎埋在祖宅堂屋,日軍在潘家祖宅掘地三尺也沒找到大鼎,國寶也因此倖免於難。

建國後,潘祖蔭的孫媳潘達於在1951年將大盂鼎、大克鼎捐獻給國家,並希望兩鼎能夠在上海博物館向公眾展出。195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北京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時,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一批文物援助給北歷博,自此兩鼎鎮守南北,分隔至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大盂鼎之所以珍貴,除了器形雄渾厚重外,其上多達291個字的銘文也歷史價值極高,據國博介紹,「大盂鼎內的銘文銘記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的史實。銘文的主要內容是: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認為文王、武王能以卓越的業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認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由此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賜盂命服、車馬、酒與邦司、人鬲等。銘文中說明盂作此鼎也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

作為姬發的孫子,康王和很多西周統治者一樣,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毫無節制地酗酒,這一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也印證了這一點,尊、彝、卣、罍等酒器數量相比商代確實大大下降了。但就算已經把少喝酒刻在了大鼎上,也沒阻礙500年後的曾侯乙天天用各式尊盤、大缶喝個痛快就是了。

「夏商西周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婦好」青銅鴞尊(商代,出土於殷墟婦好墓,共兩件,另一件在河南博物院,為鎮館之寶)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虢季子白」青銅盤(西周,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銘文凡8行111字,修飾用韻,文辭優美,是目前所見商周時期最大的水器,為鎮館之寶)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子龍」青銅鼎(商代,被譽為「圓鼎之最」,與司母戊鼎一圓一方交相輝映,堪稱青銅國寶中的絕世雙璧)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銅爵(二里頭文明,是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青銅容器,為此後商、周時期青銅鑄造的鼎盛奠定了技術基礎)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虎紋石磬(商代,迄今為止發現的形體最大的商磬)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頌」青銅壺(西周,器頸內壁鑄銘文21行152字,記述了周王「冊命」頌之事,與《禮記·祭統》、《周禮》、《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有關記載可相互印證)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銅人首(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神情嚴肅、詭秘,地位崇高,可能是宗廟中的祭主頭部)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銅面具(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蜀王蠶叢的神像,學者推測他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球就格外凸出,此特徵後被神話至此)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王令眾人曰協田刻辭卜骨(商代,上刻辭:”【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十一月。」大意是商王命令眾人進行協田活動,並卜問是否豐收,是商代重視農業生產的證明)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春秋戰國時期

1.王子午鼎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春秋 楚國

出土地點: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楚墓

王子午鼎是一件春秋時期楚國的文物,出土有由小到大、造型紋飾完全相同的列鼎共七尊,分別藏於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博藏有的這一尊是列鼎里最大的。據《周禮》記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這七尊列鼎的主人也正是時任楚國的令尹,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弟弟子庚(王子午)。

除了浮雕夔龍動感十足,採用了卯榫、中介物等新型工藝外,王子午鼎最獨特的有兩點:一是它特殊的形制,居禮器之首的鼎在傳統的形制中,一般有方鼎(如後母戊鼎)和圓鼎(如子龍鼎)兩種,王子午鼎雖為圓鼎,底部卻是平的;一般的圓鼎腰部渾圓外凸,王子午鼎卻束腰收腹。王子午本人活躍在楚共王、楚康王年間,他去世後不久,以「好細腰」聞名歷史的楚靈王便弒君繼位,走上歷史舞台。有學者研究認為,王子午鼎的束腰與那一時期楚人獨特的審美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楚人把對細腰的偏愛應用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的直接體現。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二就是王子午鼎上的銘文,這84字的銘文贊美了王子午的功績和鑄造列鼎的原因,而其書寫方法十分不規范的金文字體,被稱為「鳥蟲篆「,以鳥形和蟲形為字體的裝飾,盛行於吳越楚等南方諸國,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

2.欒書缶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戰國 楚國

出土地點:相傳出土於河南輝縣

有許多文物是隨著考古發現而逐漸被認識到其歷史價值,相反,自然也有些文物會被發現其價值曾被高估了,欒書缶就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學術界一般將「欒書」青銅缶作為春秋中期晉國欒武子的器物來看待,視之為一件極具史料價值的珍貴文物和採用錯金工藝的最早實物。但上世紀90年代,歷史學家們根據新發掘的考古材料,確定該器物並不是春秋晉器而是戰國楚器,是欒書的後人們流落楚國時所製造。

和這件缶關系密切的,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容庚,他出版了多本金文著作,還是屈指可數的青銅器收藏家,也是迄今為止向國家捐贈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個人,為中國古文字研究做出了諸多重大貢獻。「欒書缶」曾是他諸多藏品中最為驕傲珍愛的一件,稱其為「一旦得之,亦足傲一切」,甚至曾以「晉缶廬」命名自己的書齋。1956年,容庚先生將包括欒書缶在內的200餘件青銅器捐獻給廣州博物館,後征調到國博,在此展出至今。

3.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戰國 魏國

出土地點:1951年出土於河南輝縣

錯金銀技術是青銅器工藝水平的巔峰,也同樣是青銅器時代落幕前,留在歷史長河中的的最後絕唱。漢代有非常多的錯金銀青銅器留存,那麼這項技術是什麼時候開始逐漸走向成熟的呢——戰國。

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出土於戰國中期魏國貴族墓,「銅轅飾呈馬首形,其頭、頸錯金飾捲毛紋、鱗紋,製作精美,是戰國時期錯金銀銅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代表了魏國青銅器鑄造及錯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貴族生活的奢靡」。

「春秋戰國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包金嵌玉獸首銀帶鉤(戰國魏,中國古代最華美的帶鉤,本該仔細介紹它的,但我忙著看青銅器忘記拍照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銅冰鑒(戰國曾,曾侯乙冰酒用的,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曾侯乙到底多能喝.jpg)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桐缶(戰國曾,曾侯乙裝酒用的,是東周時期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酒器。在大盂鼎上深刻總結不喝酒經驗的康王哭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鮑子」青銅鎛(春秋齊,有銘文170餘字,鑄器者可能是齊國政治家鮑叔牙的孫子)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熊悍鼎(戰國楚,記載了楚幽王時期楚國大敗秦軍,用繳獲的銅兵器熔銅後鑄造了此鼎的事跡,共兩件,另一件在天津博物館,我也達成了兩件都看過的成就)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鄂君啟」錯金青銅節(戰國楚,這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的用於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一件為舟節、一件為車節,持有此節可以在楚國免稅購物)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秦漢時期

1.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西漢

出土地點: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縣

一隻犀牛從兩千年前的陝西走來,它四肢粗短、體態雄健,青銅為骨、料珠為眼,皮厚而多皺,周身呈青灰色,金銀流雲點綴其上,金、銀、銅三色輝映,似自神話中降臨,緩緩抖落身上的塵土,昂首望向前方。

中國歷史上有關犀牛的文物和記錄有不少,除了這件犀尊,國博的另一件商代文物「宰豐骨匕」的刻辭也有記載:商王在狩獵活動中捕獲一隻犀牛,因宰豐有功便賞賜給他。這些都是犀牛這一物種曾經長期棲息於北方的生動證明。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所塑造的物種是一隻蘇門答臘犀,這是現今犀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隨著氣候變冷和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張,它們逐漸遷往更溫暖潮濕的東南亞,如今只分布於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已近滅絕邊緣,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極危(CR)物種。從這件犀尊形貌准確、栩栩如生的體態特徵可以看出,鑄造設計它的匠人們是一定親眼觀察過真正的蘇門答臘犀的,也希望老祖宗曾經鑄以為器的動物,不要就這樣永遠在地球上消失吧。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由名字可知,它是一件酒器,使用時需握緊犀牛的尾巴,以四肢為支點,記憶體的瓊漿玉液便會從犀嘴右側的小孔流出。國博還為這件文物單獨設置了一個名為「數說犀尊」的數字展廳,全面回顧了犀尊出土的故事,並利用各種先進技術為觀眾展示犀尊每一處細節和設計上的巧思,可惜這次時間緊張,我沒能前往參觀,大家如果想對犀尊有更全面的了解,到時候可以去看看。

2.擊鼓說唱俑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東漢

出土地點: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

又是一位歷史教課書上的常客。

擊鼓說唱俑是東漢時期的一件明器,以泥質灰陶製成,原有彩繪,現已脫落。它「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夸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陶俑面部的幽默表情真的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我甚至能從它的表情和動作聯想到宴會上貴族聽眾們邊飲酒邊興致勃勃地傾聽表演的生動景象。

自戰國到秦漢,說唱表演是貴族的一種重要娛樂方式。和當今流行的音樂形式不同,漢代的說唱演員——俳優(現代日語中這個詞匯依然在代表「演員」)大多由侏儒擔任,他們隨侍貴族左右,以調謔、滑稽、諷刺的形式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司馬遷甚至在《史記》中專門開辟了《滑稽列傳》用來記載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爭勢利」的可貴精神,及其「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非凡諷諫才能,這個列傳篇幅不長,其中不少故事都非常有趣,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下。

3.「滇王之印」金印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西漢

出土地點:1955-1960年出土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石寨山

這也是一件歷史價值較高的文物,它的出土直接證明了古滇國作為地方政權的實際存在,證實了《史記》記載的漢武帝兵臨滇國並對滇國進行羈縻統治的真實性,對古代中國史尤其是古代雲南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西漢時代出土的璽印,尤其是皇帝、王侯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多採用的是鑄印,由制模澆鑄而成,工匠有充足的時間制坯翻模,因而鑄印文字「布局穩健周全、停勻豐潤,整體典雅方正、虛實相生、巧施方圓」,更具藝術氣息。但這方滇王金印的文字部分卻是鑿刻而成,這種手法加工出來的璽印工藝水平就不如鑄印了,多用於事急從權緊急製造的將軍印和兵符等,滇王用印採用這種工藝似乎不符合禮制。比較廣泛的說法是這枚墓葬中發現的金印可能是滇人仿製的復製品,真正的金印要隨著一代代滇王傳承下去,尚待我們發掘。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我曾在去年11月參觀過雲南省博物館,雲博雖然名揚四海的國寶不多,展品綜合水準難以和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圈的中原和江南媲美。但得益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脈絡,雲博以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等少數民族王朝為主軸線設計的通史展邏輯清晰、講解細致、布展優秀,其所展示的古滇國文物之獨特在中原地區更是難得一見。

在這里,你能從文物變遷中清晰感受到少數民族青銅文明的藝術生命力,認識到漢帝國和漢族影響下雲南地區審美和鑄造工藝的轉變,當然還有宗教對少數民族政權所造成的獨特影響,非常值得一看。滇王金印本應該是雲博的鎮館之寶,可因其征調進入國博,我在雲博看到的是復製品(某種程度上是復製品的復製品),總有種莫名的不滿足感,而今終於在國博得見真品,這段旅程也算是完美無缺了。

「秦漢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秦,千里赴京出差,大名鼎鼎,不必介紹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琅琊刻石(秦,立於青島傳頌始皇帝大一統功德的石碑,傳為李斯所書,現在已是殘石)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兩詔青銅板(秦,刻有兩份詔書,一為秦始皇二十六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詔書,一為秦二世元年頒布的要將統一度量衡的法令繼續推行下去的詔書)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彩繪陶兵馬俑(西漢,楊家灣漢墓陪葬坑中出土的兵馬俑方陣,推測為西漢初年名將周勃【或周亞夫】夫婦的墓)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劉修金縷玉衣(西漢,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是中山靖王劉勝的來孫【五代孫】,劉勝的金縷玉衣目前躺在河北博物院,我們之前也已看過)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彩繪雁魚青銅釭(gāng)燈(西漢,其導煙管設計的原理和我們在河北博物院看到的鎮館之寶「長信宮燈」類似)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七牛虎耳銅貯貝器(典型的滇國文物,這種夸張的藝術風格在中原是看不到的,推薦大家去雲博看看)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1.三國青瓷羊形燭台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三國 吳

出土地點:1958年出土地於江蘇南京清涼山

漢代以後,隨著制鐵工藝的逐漸普及,青銅器的時代已逐漸落幕。到了東漢末期,在制陶工藝的發展和長期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青瓷工藝終於成熟。藉助原材料和水運條件的便利,瓷器從長江中下游開始逐漸走上歷史舞台,並將在後世千秋萬代對中生無比深遠的影響。這一時代逐漸名揚天下的越窯青瓷,也將在此後800年的制瓷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一筆。

在古代羊與祥音相通,象徵著吉祥如意,羊形燭台在三國時代開始逐漸流行,到兩晉就比較普及了。這件燭台呈跪伏羊形,額上有圓孔用於插燭。「羊軀肥壯,脊背長毛分披,腰間劃雙翼,臀部貼短尾,四肢捲曲。其胎質灰白,青釉綠中微微泛黃」,是青瓷工藝走向成熟的象徵之一。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國博還藏有一件東晉青瓷羊形燭台(見上圖),其上裝飾有褐色斑點,這是兩晉南朝期間出現的被稱為「點彩」的瓷器裝飾技法,它的出現讓色調單一的青瓷顯得更加活潑生動,並將在未來演變為以「青花瓷」為代表的,真正讓瓷器發展到巔峰時代的釉下彩瓷工藝。

2.青瓷蓮花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南北朝 北齊

出土地點:1948年出土於河北景縣封氏墓群

青瓷蓮花尊在河北陸續出土了四件,現在分別藏於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河北博物院,國博和河博的兩件我恰巧都有看過。

蓮花尊採用了上下仰復兩朵蓮花相對而成的造型,周身裝飾了高凸、豐腴的蓮花瓣紋飾,它「上部覆蓮分為三層,層層疊壓,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層蓮花瓣尖向外翹起,第二層與第三層蓮瓣之間貼印菩提葉一周。下部仰蓮分為兩層,蓮瓣豐滿肥碩。足部也堆塑覆蓮瓣兩層。特別是腹部,採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蓮花瓣吻合而成,葉脈清晰可辨,將蓮花完整、豐腴的姿態在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現出來,既是裝飾,又是器身結構的一部分,毫無牽強之意。」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其代表著在經歷了五胡十六國殘酷的傾軋和無序的混亂之後,在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北方終於也形成了完整的青瓷工藝體系,能夠產出相當優秀的藝術製品。且這件蓮花尊使用了飛天、寶相花、菩提葉、蓮花等佛教裝飾題材,亦能看出當時佛教對南北朝時期北方貴族的審美和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大秦龍興化牟古聖」瓦當(十六國 前秦,前秦國祚太短,北方十六國互相傾軋,個個短命,實在斷代困難,這是為數不多明確體現了前秦歷史存在和勢力范圍的文物)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黃釉樂舞圖瓷扁壺(北朝北齊,地域特色明顯,河南博物院應該還有一件)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陶牛車(北朝北齊,似乎也在歷史教科書上出現過,但是和牛放在一起,感覺這車的比例也太小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永固陵石券門(北朝北魏,北魏馮太後的陵寢,多年來被盜的只剩下門了,但僅憑門也能看出墓葬主人的地位何其尊榮)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隋唐五代時期

1.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唐 開元十一年

出土地點:1957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鮮於庭誨墓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在傳統印象里,唐王朝是一個浪漫豪邁,奇絕瑰麗的王朝,仿佛只要提到大唐,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們就能在「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中看到大明宮的金碧輝煌,在「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中看到楊貴妃的風華絕代,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看到邊關苦旅,漫漫長戍。

千百年來,它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其鼎盛時期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社會風氣,它為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了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為如今中華民族的形成和華夏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多元基礎,這尊陶俑就是盛唐民族融合現象的絕佳體現。

陶俑表現的是表現的是一個由胡人和漢人組成的在長安城巡迴演出的小型樂隊,駱駝昂首站立,背上載有五人,四位坐著的樂手兩位為胡人,兩位為漢人。他們手中的樂器雖然僅殘留下一把琵琶,但據研究其應該是左面一人彈奏琵琶、一人吹觱篥,右面兩人擊鼓的配置,均為胡樂。中間髯須濃密、眼睛圓睜、穿翻領綠袍的胡俑似乎正合樂而舞,伴舞歌唱。它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親身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2.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五代十國

出土地點:1994年被盜於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靈山鎮王處直墓,後追回。

在博物館看的石刻不多,但有兩件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一是河北博物院的彩繪散樂浮雕,另一件就是國博的這件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巧的是兩件來自一個地方——河北省保定市王處直墓。

與彩繪散樂浮雕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件彩繪浮雕武士面色紅潤、相貌威武,踏異獸於腳底,攜鳳鳥於身後,拄劍而立,金剛怒目,威風凜凜,在展廳昏暗燈光的輝映下真有種天人下凡般的栩栩如生感。國博的解說詞說它「上承唐代之餘韻,下開兩宋之先河」,是因為它作為佛教天王的象徵,其形象已經完全由外族神明轉為大唐武士,武士的外貌身材則已經逐漸從唐代的豐滿向宋代的纖細轉變。

這件文物能到國博展出,過程也充滿了艱辛曲折。1994年,一群盜墓賊用運用爆破手段和挖豎井的方法盜開了河北省曲陽縣的王處直墓,洗劫了前室及左右耳室的隨葬品,這塊鑲嵌在甬道上的浮雕也被盜走,倒賣至香港。2000年這件文物出現在美國的拍賣會上,經國家文物局多方聯絡和中美兩國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拍賣被終止,這件「棲鳳踏牛」武士石刻被美國海關收繳並無償回收至。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參觀只看到了這件「棲鳳踏牛」武士石刻,但其實武士石刻原有一對。另一件是左右對仗的「盤龍踏鹿」武士石刻,藏於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手中。他得知中國索回的這件石刻是被盜文物後,意識到自己曾經拍賣得到的「盤龍踏鹿」武士石刻也是被盜文物,主動與中國政府取得聯系,並隨即無償捐贈中國政府,兩件石刻才得以雙雙回歸祖國。

「隋唐五代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白瓷雞首壺(隋代明器,出土於李靜訓墓,胎質潔白,釉色光潤,其胎釉中已無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跡象,為白瓷技術真正成熟的精品)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嵌珍珠寶石金項鏈(隋代,出土於李靜訓墓,主人李靜訓是北周宣帝的外孫女,也是隋文帝的曾外孫女,是位超級金枝玉葉、帝胄王孫,可惜只有九歲就不幸去世,此項鏈根據設計風格很可能原產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鑲金邊白玉杯(隋代,出土於李靜訓墓,和田玉制,器型典雅,暗合「金玉滿堂」之意,是玉器從禮器走向生活用器皿的典型象徵)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錢鏐鐵券(唐代,傳世品,所謂丹書鐵券,指的就是這個,其上記載了錢鏐的爵位、官職、封地和免死次數,其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後代則可以免除3次,這是中國保存下來的唯一一件唐代鐵券實物)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開元通寶」青銅錢(唐代,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以通寶、元寶作為鑄幣系統標示的貨幣系統)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三彩黑釉陶馬(唐代,出土於河南洛陽關林,唐人尚馬,除了天下聞名的昭陵六駿,唐三彩也多以馬為經典形象,其特色為頭小、臀圓、體態勻稱、膘肥體壯,此件全身黑釉則尤為罕見)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孔雀藍釉陶三系瓶(五代十國 閩,出土於福建福州劉華墓,應為9世紀前後古代波斯的製品)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鎏金銀香囊(唐代,陝西西安出土,精巧細致無比)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秘色葵口瓷盤 (唐代,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秘色瓷是越窯的青瓷精品,燒製成本極高)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遼宋夏金元時期

個人感覺這是國博相對比較弱勢的展區,特別有名值得說一段的展品不多,就稍微減少一點篇幅吧。

1.官窯粉青釉三足爐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南宋

如說在唐代,彩陶還能略壓瓷器一頭。那麼到了宋代,在制瓷工藝的不斷發展下,瓷器終於向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一樣,走上了其歷史地位的巔峰位置,且自此綿延宋元明清四代,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宋代瓷器最出名的是百花齊放的「五大名窯」,據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記載,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其中以「恰是江天雨後青」的超絕美感位列魁首的是汝窯,它的名氣巨大,傳世作品又很稀少,國博雖然藏有幾件,但器型、品相都不是那麼突出,真正想看汝窯還是得去故宮博物院。

至於這件粉青釉三足爐,它是宋代官窯燒制的產品,是由官府直接營建,專為宮廷燒制的。其特點是「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按照時間劃分為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兩種。從設計上來看,這是一件仿古器物,是以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樣式為藍本製作的,其「侈口,立耳,束頸,圓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滿裂紋,釉色晶瑩透明,富有光澤」,其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採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是典型的「紫口鐵足」特徵,故被推斷為是南宋官窯。

「遼宋夏金元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列鞢 (金代,出土於黑龍江綏濱,女真貴族的飾品,由金、銀、玉石、瑪瑙製成)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北宋,鈞窯位於鈞州【今河南禹州】以色澤瑰麗多變文明,其釉色變化莫測,妙趣無窮)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北宋,傳世品,【這件文物位於中國古代瓷器展陳列,非「古代中國」展區】)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龍泉窯粉青釉凸花葫蘆瓶(南宋,龍泉窯位於今浙江省龍泉縣,是在越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瓶身上下紋路凸起處因流釉而顯出胎質的白痕,被稱為「出筋」。)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汝窯天青釉盤(北宋,傳世品,宋瓷的美普通的照片都很難傳達,大家有機會還是自己去博物館看一看吧【這件文物位於中國古代瓷器展陳列,非「古代中國」展區】)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至元通行寶鈔(元代,發現與西藏薩迦寺,元朝「開河」「變鈔」中變得就是將「中統元寶交鈔」變成了「至元通行寶鈔」,是元代統治者對解決紙幣制度下通貨膨脹危機的一次嘗試,結果是完全失敗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銅火銃(元代,出土於北京房山,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火炮)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明清時期

1.孝端皇后鳳冠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明 萬歷

出土時間:1957年出土於北京市昌平區明定陵

這大概是「古代中國」常設展覽後半程里名氣最大的文物,一進明清時期展區,看它的觀眾就自覺排成了長龍,上演了在後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周圍也不曾見到的盛景。這件鳳冠又被稱作「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其主人是孝端皇后,即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皇后,她本人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

孝端皇后姓王,名喜姐,她行事端謹、賢德過人,是天下稱贊的賢後,與萬歷皇帝伉儷彌篤,關系甚佳。可惜她一直沒有為萬歷帝誕下男性繼承人,導致萬歷帝在沒有嫡出的情況下,在確立繼承人問題上與群臣在身份低微的宮女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和寵愛至極的鄭妃所生的皇三子 朱常洵兩個選擇間意見相左,導致十五年之久國無儲君,被稱為「國本之爭」。雖然最後的結果是萬歷皇帝最終向群臣「無嫡立長」的意見妥協,但十五年間無數大臣因此被貶,萬歷皇帝也因此身心憔悴,加之慈聖太後年老,張居正去世,因為政治鬥爭感到心灰意冷的皇帝便開始徹底擺爛,流連六宮粉黛之中,不問政事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而所以有「九龍九鳳」這個前綴,是因為當年考古進入定陵地宮最深處的房間時,發現那里安放著萬歷皇帝、孝端皇后和後來被追封為皇太後的孝靖太後(也就是當年生下朱常洛的身份低微的宮女)的棺木,其中出土的鳳冠也不止這一頂,而是有三龍兩鳳、十二龍九鳳、九龍九鳳和六龍三鳳共四頂。其中屬於孝端皇后的只有這件前部飾有九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八隻點翠金鳳,後部也有一金鳳,合計九龍九鳳的鳳冠。

而所謂的「點翠」,則是一種從漢代傳承至今的金銀加工工藝,是指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上粘料的底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該冠的點翠工藝難度相當之高,效果奇絕,尤其是翠鳳,「均作展翅飛翔狀,鳳尾展開,羽毛舒展,富靈動感」,其上共嵌未經加工的天然紅寶石115塊,珍珠4414顆,金翠交輝,富麗堂皇,璀璨奪目,永不褪色,無論是歷史價值、工藝水準還是藝術造詣都是定陵出土文物之最。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因為科學技術和思維認知的不到位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態,明定陵的考古發掘成為了中國考古史上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和鬧劇,萬歷皇帝及孝端皇后的屍骨均被批鬥後付之一炬,珍貴的帝後棺槨更是直接被隨手丟棄,再無跡可尋,大量珍貴的絲質衣物氧化發黑。孝端皇后鳳冠再珍貴,也沒有那些不可估量的珍貴文物消失殆盡的損失大,希望這樣的慘劇,再也不要發生了。

可惜的是,孝端皇后鳳冠在排隊的情況下每個人能參觀的時間可能還不到1分鍾,只來得及拍個照片後到其他展廳觀賞復製品,如果大家恰巧趕上沒人排隊的觀賞好時機,一定不要錯過。

2.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清 乾隆

傳世品

唐代詩人鄭錫的《日中有王子賦》中有「河晏海清,時和歲豐」一句,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是頌揚天下太平之意。而這件海晏河清尊的名字就取自於此,它是由乾隆帝親自參與設計,下令景德鎮御窯專為「萬園之園」圓明園中的海晏堂燒造作為獻禮的陳設品。

在乾隆帝五十大壽的時候,景德鎮御窯廠將這一對瓷尊作為禮物進獻給了章總。其上的霽青釉像寶石一樣幽靜深邃,色澤奪目又不失華貴細膩,正代表了「河清」,而白色的海燕則與「海晏」同音,瓷尊採用雕、貼、壓、繪等諸多工藝,是乾隆時期彩繪瓷發展到巔峰的明證,寄託了乾隆皇帝對大清帝國江山永遠海晏河清,盛世昇平的美好期待,也同樣是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見證。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海晏河清尊並沒有為大清朝帶來四海昇平的盛世之運,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火燒圓明園,其中的百萬件文物或被搶劫,或被砸毀,或葬身火海。幸運的是,這一對海晏河清尊卻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 後來慈禧太後在儀鸞殿舊址上重建了海晏堂 ,又將這一對瓷尊放入其中,直到清王朝覆滅,這一對海晏河清尊流入民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被北京歷史博物館尋得收購,珍藏至今。

3.清帝退位詔書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年代:清 宣統 (公元1912年2月12日)

傳世品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古代中國」陳列的最後一件文物,其歷史意義我想也不必過多贅述。

清帝退位時,由清末民初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草擬,隆裕皇太後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共發了三道懿旨,上有袁世凱等11位各部院大臣的簽名。「古代中國」展覽最後陳列的是第一道詔書的復製品,而「復興之路」展覽陳列了第三道詔書的真品。

第一道詔書是真正意義上的「清帝退位詔書」,清廷表示「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並指定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詔書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其確定了「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在法理上將清王朝的固有領土和民族構成完整地交給了中華民國,從而保證了中國的統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中華民族內部產生流血衝突繼而出現分裂。而看到真品的這第三道詔書,就主要再說退位後的皇室待遇問題了。

它的頒布不僅象徵著清王朝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覆滅,更象徵著自始皇帝橫掃六合以來在中華文明歷史上綿延兩千一百餘年的封建帝制,終於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明清時期」展區其他特別值得注意的文物:

白釉暗花三系罐(明永樂,永樂年的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樞府瓷的基礎上由景德鎮窯廠創制而來的,溫潤如玉的白釉下有隱約可見的暗花,呈現出亦幻亦真的變化感。)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鄭和鑄銅鍾(明宣德,此鍾是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重修湄州天時所鑄。 這是鄭和一生中最後一次遠洋航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鄭和本人在返航途中逝世。 )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掐絲琺琅魚藻紋高足杯(明宣德,掐絲琺琅彩是一種從阿拉伯流傳而來的工藝,存世的部分琺琅器有「景泰年制」款,好聖孫又特別喜歡用掐絲琺琅器,所以有「景泰藍」之稱。)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花纏枝紋貫耳瓶(明宣德,明代官窯瓷器最好的要數宣德和成化兩朝,宣德勝青花,成化勝五彩,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鈷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能燒成像寶石藍一樣的鮮艷色澤,宣德年之後,進口鈷料便來源斷絕,此後的青花瓷審美也從濃烈轉為淡雅)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白釉釋迦牟尼坐像(明萬歷,有確切紀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窯精品,為研究已經消逝的漳窯燒造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皇帝之寶」玉璽(清,印文為滿、漢文「皇帝之寶」,印鈕為龍,這方「皇帝之寶」主要用於發布詔令文書,鈐用次數最多,范圍最廣。)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粉彩九桃圖天球瓶(清乾隆,乾隆朝無論是粉彩技巧還是瓷器本身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王朝工藝水平的巔峰,再往後隨著清王朝國家實力的下降及內憂外患的逐步出現,各窯廠甚至連基本生產都無法維持了。)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粉彩百鹿尊(清乾隆,此時粉彩已經超過了青花,成為宮廷瓷器中最受歡迎的製法)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清乾隆,鋼質腰刀,手把為青玉質地,上嵌有金絲與寶石組成的花枝,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馬嘎爾尼率領英國使團來華時呈送給乾隆帝的禮物之一。)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鬧天宮」蘇州桃花塢印板(清,西遊記中的鬧天宮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被蘇州桃花塢做成木板年畫供大家欣賞,上海博物館現有一幅未完成的版本)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五千年星漢燦爛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筆記

結語

如何評價中國國家博物館呢?我找不到一個精準的詞語能涵蓋它。

它僅用「古代中國」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就包羅了這片土地自有文明誕生以來的所有奇跡。我們的祖祖輩輩創造的珍奇文物、藝術瑰寶皆匯聚於此,從史前文明到晚清落幕,如今被稱為「中華」的民族所耕耘的土地、經歷的戰爭、流傳的故事、謳歌的精神均能在這里得到體現。

如果說大部分省博的優秀展區所展示的是五千年歷史中璀璨奪目的驚鴻一瞥,那麼你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區能看到的就是一條蜿蜒曲折卻綿綿不絕的滔滔大河,它由千萬條不同的支流匯聚一體,蘊藏著五千多年的星漢燦爛,向你奔流而來。

哪怕當年的亭台宮闕都早已成殘垣,我們的祖先,我們祖先的祖先的精神以文物為實體介質,仍將於此萬古流傳,也許這就是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何謂中國?我們來自哪里,又將去向何方?

來這里參觀,你會得到答案。

以上。

來源:機核